文章一:国内视角 | Article 1: Domestic Perspectives
原文引自 | Original quote from: 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 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者主要发生在广大农村, 后者则集中在城镇地区。而且, 中国不仅受到国内环境问题的困扰, 同时还面临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可以说中国的环境问题状况及发展趋势异常严峻。
1、生态破坏问题
1) 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 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的滥垦、滥伐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 使我国的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目前总的状况是: 小片治理, 大片加重; 上游流失, 下游淤积; 灾害加剧, 恶性循环, 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根据计算,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约160万平方公里, 增长了38%, 占国土面积的1/6。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 使耕地表土流失, 带走大量营养物质, 降低土壤肥力, 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 据估计, 全国年土壤流失量达50亿吨, 其中仅黄土高原年流失量就达23亿吨, 长江流域为22亿吨。其次造成下游河道与水库的淤积, 既危及行洪安全, 又降低水库库容, 缩短水库寿命。水土流失是“ 自然侵蚀” 与人类活动造成的“ 加速侵蚀” 相互迭加的结果, 又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而不断发展。今后,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 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会直莱越大, 如载根本性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
2) 土地荒漠化加剧
所谓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温润地区, 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使其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 甚至基本丧失。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6%, 其中土地沙质荒漠化( 简称土地沙化, 即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面积已达20万平方公里, 且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
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分析表明, 沙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的,包括过度农、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如果不采取特殊的措施, 继续保持现在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 土地荒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3) 耕地减少, 土壤质量下降
在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中, 有限的耕地是制约生产的最主要因素, 人地关系始终非常紧张。根据统计数字, 我国耕地面积只占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 自1957年以后, 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目前由于国家基建、退耕造林、退耕改牧等原因, 每年仍以几百万亩的速度减少, 进入90年代, 更由于大搞“ 开发区”, 占地多达1100万亩。随着人口不断增长,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人均耕地从1952年的2.82亩下降到1995年的1.18亩。人口、耕地的逆向发展, 一方面形成中国农业极高的土地生产率和极低的劳动生产率; 另一方面, 对相对贫乏、潜力有限的耕地资源造成持久的压力。因而带来对土地的掠夺性索取, 重用轻养, 过分消耕地力, 造成土壤质量日趋下降。
4) 森林资源不容乐观
中国历史上曾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 但经历代的砍伐破坏, 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林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1984— 1988), 我国森林面积为12465万公顷, 覆盖率12.98%, 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7年为31.1%); 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14公顷,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 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30立方米,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
我国森林的大量砍伐与农村能源的缺乏有很大关系。我国农村生活用能以非商品能源( 薪柴、结杆) 为主。全国每年消费的3亿多立方米木材中, 约有1/3用于烧柴, 仍不能满足农村基本生活用能的需求。因此, 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农村能源短缺问题, 否则为满足基本需求而大规模砍伐森林的现象将会停止。
森林是维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村发展的生态屏障, 具有改变和调节局地小气候, 防风固沙, 保存物种等多项生态功能。而森林资源的日益丧失, 将使其生态功能减弱, 进而引起水土流失、风沙等灾害的加剧, 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
5) 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我国草地资源约4亿公顷, 居世界第二位, 目前可利用面积43亿亩, 其中北方草地33亿亩; 人均可利用草地面积不足4亩, 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我国天然草地的自然条件比较差, 草地的生产力较低, 其中, 中质低产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近1/4, 段质低产草地21.3%, 并且存在着退化、沙化和盐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长期以来, 对草原掠夺性的粗放经营, 破坏了草地生态平衡, 使草地生态系统严重恶化,50年代以来, 国家对草场畜牧业投入甚少, 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是发展趋势, 草原严重退化面积9000多万公顷, 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 且以每年130万公倾的速度退化, 全国平均产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降了30— 50%。此外鼠虫害肆虐草原, 牧草损失严重。对草地的过度放牧, 重用轻养以及盲目开垦, 不仅使草地生态退化难以逆转, 还严重影响起畜牧业的发展。
6) 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
我国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 拥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 陆栖脊椎动物超过2300种, 生物多样性具世界第八位。由于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 害以及过渡捕猎、捕捞等, 使我国大量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种群数量减少, 很多物种已经或濒临灭绝。据估计, 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 20%处于濒危状态, 高于世界10— 15%的平均水平。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它具有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含义。生物多样性与全球变化及人类生存的关系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 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的多样性成为未来生态保护的重大课题和任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就保存了其生存的环境。
7)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忆立方米, 居世界第6位, 年均河川径流量约2.7万亿立方米, 人均径流昨不足2300立方米, 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 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 全国水资源的82%集中在耕地仅占全国36%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水资源的短缺对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及居民生活影响很大, 短期内难以缓解。
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对水资源的需求迅速上升, 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我国有300多个城市缺水, 平均日缺水1000万吨以上, 其中100多个城市供水矛盾突出,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亿元; 在农村, 每年因缺水而不得不缩小灌溉面积和有效的灌溉次数, 受旱面积2000万公顷, 造成粮食减产, 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我国一方面水短缺, 另一方面浪费严重, 占农业用水绝大部分的灌溉用水的效率一般只有25-4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 单位产品的用水量高出发展国家几倍到几十倍。同时, 水环境污染也不断加剧水资源的紧缺。今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 成为我国发展农业生产, 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限制因子。
8) 自然灾害日益频繁, 损失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以旱涝灾害威胁最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 旱涝灾害频繁, 历史上平均每两年发生较大旱涝灾害各一次。1949年以后, 我国灾害发生次数增多, 频率加快, 危害加重, 这与人类各种不合格开发活动导致自然生态失衡有密切关系。
2、环境污染问题
1)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迅速蔓延
1978年以来, 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企业数量增长了十倍多。与此同时, 不少乡镇工业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资源的合理应用与环境保护, 造成农业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由点到面, 迅速蔓延。
由于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 与农业生态系统联系密切的特点, 且大多采用城市淘汰的落后技术或从事污染密集型行业粗放经营, 对农村环境破坏显著, 局部地区污染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 甚至对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最新的乡镇工业污染调查显示,1995年全为乡镇工业污染源121.6万个, 比1989年增加了一倍多, 其排放的废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烟法和固体废弃 物分别占全国的44.3%、23.9%、50.3%和89%, 其发展趋势之迅猛、影响面之大、后果之严重、治理难度之大, 已使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2) 农业化学物质污染形势严峻
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物品的使用是我国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 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地膜所造成的农业自身污染在我国农业环境总体影响中已占相当比例。
3) 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城市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也是工业、人口、污染物排放最集中的地区。从总体看,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有了较大发展、城市供水能力、绿化面积水处理能力等成倍增长, 但相对于城市发展及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的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 不论是绿地覆盖率, 还是“ 三废” 处理能力, 水平都很低, 城市环境问题相当严重, 整体情况没有改善, 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继续发展。 我国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 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污染呈加重趋势, 工业发展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城市地成水污染严重普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城市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全国城市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 以法和酸雨危害最重, 污染程度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其特点是北方重于南方, 冬春季重于夏秋季, 大中城市重于小城镇。废气、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上升。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 城市大气中氮氧化物浓度逐年增加, 一些特大城市中, 氮氧化物开始成为首要污染物, 在煤烟型污染上又迭加上石油型污染, 城市汽车的快速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估计随着汽车的发展和普及, 这种污染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日美术界增加, 综合利用率低下。1995年, 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量( 不包括乡镇工业) 为6.4亿吨, 比1981年增长了71%, 综合合利用率仅为40%左右, 历年积存量为66.4亿吨, 人均5.5吨, 土地约5.54万公顷。我国排放的有毒有害废弃物, 大部分未经无害化处理和科学处置, 不断增长的有毒在害废弃物, 将成为替在危险。
上述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 形成了中国顺利进入下世纪乃至成为现代化强国的巨大障碍, 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必须把治理生态环境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把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基本内容。
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既有客观的因素,比如,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另外,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等;但更多的原因还来自于环保责任的缺席。
在一段时间里,很多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就有足够的物质手段来解决现在与未来的各种环境问题,从而,为了吸引资金特别是外资,不惜牺牲环境,把各种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统统照单全收。从环保责任来说,虽然《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虽然《环境保护法》规定地方各级政府应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可面对淮河上百公里污染团等环保事件,至今并未见到有哪位市长、县长主动承担责任。这与建立广泛的经常性的“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追究相距甚远。
毫不夸张地说,今天我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环境的过分影响,已经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紧张,并引发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一些地方屡屡发生的重大污染事件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就此而言,中国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专业问题,而是一个法律和政治问题。
正是出于对环境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在本次环保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必须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其核心内容就是将环境保护置于与经济社会发展并重的地步,做到两者同步进行。这是我国首次提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显示了政府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意志和决心。
但正确的理念须辅之以坚实的制度框架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才不至于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要做到真正的平衡与协调,首先,国家在规划和调整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时,就应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其次,落实官员的环境问责制,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在相关的法规中做出明确的细则规定,从而使法律责任的追究成为可能。
还应看到,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是紧紧关联在一起的。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新特点,是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所以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是贫穷的西部和广大的农村,这些地区为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导致贫穷和污染交合的恶性循环。要让生态脆弱的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生态而非经济发展的责任,就必须有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
环境保护的多年实践说明,没有民众参与的环保最终很难取得成功。目前,公众环保参与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从法律与政治上,建立一套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机制。特别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有关统计表明,中国1/3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2/5已经成为劣五类水,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质堪忧,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可以说,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非常艰巨。但从“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大多超额完成环境指标却未能如期完成来看,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远远不够。因此,当务之急,是细化落实已有的环保法规。
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我国的环境问题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原因,并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深入开展,环境法治也显得尤为迫切,但现行的环境法制建设存在诸多的弊端。本文探讨了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的特殊性,并对当今的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环境 环境法治 环境问题
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其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称为这一中心事物的环境。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概念也就有差异,相对于人类而言,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1)它既包括生活环境,也包括生态环境。环境问题可分为两类,地震、火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问题是第一类环境问题,而“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所产生的有害影响的现象”(2)是第二类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所要阐述的环境问题也即第二类环境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本文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探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自古有之,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通通给破坏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是,今天也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变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正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如大家都知道的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渗漏事件和1986年4月26日苏联切尔诺贝核电站放射性泄漏事件,这两起事件到现在让人想起来都还有某种恐惧的感觉。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3)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笔者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1)经济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人文社会因素
“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一直就与‘人类社会’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前期的生态学更多地显示了自然属性的话,那么现代的生态学,则更强烈地显示了它的社会属性这一面。”(4)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及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5)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理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是有多么的差。一国的国民的环保意识如此的差,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又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Article 2: Global Perspectives | 文章二:国际视角
Original quote from | 原文引自: China’s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China’s environmental crisis, the result of decades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not only threatens the health and livelihoods of the country’s 1.4 billion people but also the global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As the world’s largest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recent years, China suffers from notoriously bad air pollution. Its carbon-intensive industries have caused addition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including water scarcity and soil contamination. And, like the rest of the world, China will face increasingly harsh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coming decades, including flooding and droughts.
In response, Beijing has implemented policies to curb emissions and stem further degradation, such as by signing the 2015 Paris Agreement on climate and pledging to be carbon neutral by 2060. However, following through won’t be easy, experts say, as the government struggles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ease public discontent; and overcome tens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 second-largest emitter.
Coal, which makes up nearly two-thirds of China’s energy consumption, is largely to blame. The country is the world’s largest coal producer and accounts for about half of coal consumed globally. The government banne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al-fired power plants in 2016, and coal use appeared to decline. However, when the ban expired in 2018, construction of new plants ramped up again. In 2020, China built over three times more [PDF] new coal-power capacity than the rest of the world combined, according to Global Energy Monitor and the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
China’s staggering pace of urbanization has also contributed. Urbanization increases energy demands to power new manufacturing and industrial centers, and construction of these centers relies on high energy–consuming products such as cement and steel. Another contributor is the increase in cars on the road: In 2018, people in China owned 240 million vehicles, up from about 27 million in 2004.
Internationally, China is the largest financier of fossil fuel infrastructure. Through its massiv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 China has built or is planning to build hundreds of coal-fired power plants in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More than 60 percent of BRI-specific energy financing has gone toward nonrenewable resource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more than a dozen BRI countries have soared. Researchers found in 2019 that BRI could drive the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to increase by 2.7°C,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aris Agreement’s goal of limiting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to 1.5°C.
How is climate change expected to affect China?
Like the rest of the world, China will increasingly suffer over the next few decades from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which include sea-level rise, stronger storms, and more intense heat waves. China’s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sea levels have risen fast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according to a 2020 report from China’s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Some of China’s coastal cities, such as Shanghai, could be submerged if the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continues to rise. An estimated forty-three million people in China live on land that could be underwater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if the global average temperature rises by 2°C.
Additionally, experts predict that China will experience more frequent extreme weather events, such as heavy rainfall. Every year, natural disasters kill hundreds of Chinese people and destroy millions of acres of crops. As temperatures rise, China’s glaciers will continue to melt at an alarming rate, which will likely lead to more devastating floods. Extreme heat events and droughts will also become more common.
What other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does China face?
Carbon-intensive industries often harm the environment in additional ways. Climate change can further exacerbate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including air pollution, water scarcity, and desertification.
Air pollution. Increased public awareness of China’s notoriously low air quality in the past decade—especially after Beijing suffered a prolonged bout of smog in 2013 that was so severe that citizens dubbed it an “airpocalypse”—has sparked government action. A plan released later in 2013 ordered cities to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tiny hazardous particles known as PM2.5 and directed local governments to implement tougher controls on pollution and coal use. As a result, much of China has seen a significant drop in air pollution. But many regions continue to experience stretches of extreme pollution, and hundreds of mostly northern cities still suffer from high levels of PM2.5.
Water insecurity. China is home to about 20 percent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but only 7 percent of its freshwater sources. Overuse has led to severe shortages, and industry along China’s major water sources has polluted supplies. Construction of hydropower dams along major rivers has also damaged ecosystems. The government released a plan in 2015 for preventing water pollution that included placing controls on polluting industries. The quality of surface waters—bodies such as lakes, rivers, and streams—has since improved. However, groundwater continues to fall short of targets, with more than 80 percent categorized as “bad to very bad.”
Desertification. More than one-quarter of China’s arable land is becoming desert due to the water crisis, negligent farming practices, overgrazing, an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The government has responded by planting billions of trees, among other measures to increase vegetation. Desertified land is now shrinking on average by nearly one thousand square miles each year, according to government figures.
Soil pollution. The government estimated in 2014 that nearly one-fifth of arable land is contaminated. This has consequences for China’s food security: An estimated 12 million tons of the 664 million tons of grain produced annually are polluted by heavy metals. Chemical factories and other industrial sites are mainly to blame, but trash, electronic waste, rare-earth-metal mining, overuse of pesticides, and contaminated water also contribute. In 2019, China’s first comprehensive law to prevent soil pollution took effect, requiring polluters to limit their output or pay for contamination. Two years later, China banned the import of all waste from other countries.
Nuclear waste. China has not suffered a nuclear accident in its three decades of operating nuclear power plants, but some experts are concerned [PDF] that the risk will rise as the country ramps up new construction and as existing plants age.
How does pollution affect China’s population?
Pollution of the air, water, and soil has major consequences for the health and livelihoods of China’s massive population. It has been linked to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 and preventable death.
“China cannot regain its greatness in the world if its people continue to breathe polluted air, drink toxic water, and eat tainted food.” Yanzhong Huang, CFR Senior Fellow for Global Health
Air pollution contributes to an estimated 1.1 million premature deaths in China annually.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conducted since the 1980s suggest that poor air quality in northern Chinese cities causes significant health complications [PDF], including respiratory,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 estimated sixty thousand people in China die of illnesses caused by water pollution every year.
Moreover, environmental issues cost the economy billions of dollars each year, with some recent estimates putting the toll at up to 10 percent of GDP. 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alculated the cost of pollution to be around 1.5 trillion RMB ($227 billion), or roughly 3.5 percent of GDP, in 2010. (The ministry only releases such figures intermittently.)